工程教育专业认证Q&A
发布日期:2023-04-14
  
点击量:

1.什么是《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共同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教育学位(其学制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由各签约成员确认已认证的工程教育学位,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已认证专业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或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

我国于2013年6月19日获得《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成为该协议第21个成员(预备成员)。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

2.什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

认证机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https://www.ceeaa.org.cn/)

3.为什么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为基础,符合国际实质等效要求。现行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进行持续改进,最终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要求。

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ing, SC

成果导向/基于产出/目标导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

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

学生中心(SC)是宗旨,成果导向(OBE)是要求,持续改进(CQI)是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理念。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聚焦学生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

成果/产出/结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从最终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最终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教什么,而是要达成最终成果需要什么。

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理念符合教育新质量观。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理念体现了教育新质量观中重视教育过程的理念,成果/产出/结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核心理念反映了教育新质量观中关注教育结果,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理念则对应了新质量观中关注价值增值的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理念满足当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了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法律以及环境等相融合的全人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是一种以教育新质量观为指导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哪些?

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

通用标准有7个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涵盖了国际通行的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符合华盛顿协议要求的结果导向性特点。重点看学生产出成就,课程体系、师资,这些都是保证和支撑学生产出的。

各专业领域必须同时满足相应的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不是单独的指标。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详见认证专栏对应链接。

6.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区别?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毕业要求: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技术和非技术能力)。

7.毕业要求认证标准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必须具备下述特征⑴,同时具备下述特征⑵-⑺的部分或全部:

⑴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

⑵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

⑶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

⑷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⑸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

⑹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

⑺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